在線客服
 聯系方式
電話:021-56457098
郵箱:2457529482@qq.com
產品詳情
陳宜明
分享到:

陳宜明

簡介

陳宜明


陳宜明 1950生于上海。1968年作為知青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與劉宇廉李斌合作的連環畫《傷痕》《楓》等享譽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所未有的畫風和對人性的表現成為“傷痕美術”的發端與代表作,鑄就了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一段華美篇章。



傷痕美術

《傷痕》

陳宜明與劉宇廉、李斌1978年合作的連環畫《傷痕》,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他們合作的連環畫《傷痕

連環畫《楓》

《楓》與《張志新》,一掃建國后極左政治路線統治下的虛假藝術模式,以高度寫實的藝術手法再現了歷史的真相,其真摯的情感,新穎的形式,令千百萬剛剛走出文革陰影的中國人為之動容。陳宜明、劉宇廉李斌20世紀70年代末的合作創作,是傷痕美術的發端與代表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鑄就了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一段華美篇章。

1978年,《連環畫報》邀請陳宜明、劉宇廉李斌一起創作《傷痕》,這是根據當年影響很大的盧新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表現文革中悲劇災難的生活歷史。1979年刊出后獲得廣泛好評。獲第二屆全國連環畫展覽一等獎。

《楓》

1979年他們又應邀合作連環畫《楓》,描畫一對戀人在文革中分屬不同紅衛兵派別,最終都成為犧牲品的悲劇故事。由于這組連環畫真實刻畫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出現了四人幫、林彪的畫像等,當時有主管領導人認為有宣傳四人幫的嫌疑,刊載《楓》的《連環畫報》一度被禁止發行,后放行并加印十萬份。這組畫引起很大的反響,據說有上百萬的讀者,和當時的傷痕文學同步,被媒體評論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作,在建國30周年全國美展上獲一等獎。

《張志新》

鮮為人知的是,1979年陳宜明、劉宇廉、李斌還創作過一組從未發表的連環畫《張志新》。他們為此深入曾監禁張志新的沈陽一監獄進行調查寫生,并了解到張志新遭到很多非人的待遇,聽說因為不給水她還曾拿經血沾饅頭吃,他們邊寫生邊請模特拍攝,嘗試用報道式的手法和政論式的文字來表現對那個時代的反思,但是畫稿出來后上面說張志新已經宣傳得夠多了,不準刊登。

畫家訪談

自由創作

歷史給傷痕美術的定位已經足夠了,所以,我不太愛有事沒事去談論這個問題。文革后,中國文化


界出現類似傷痕文學”“傷痕美術這樣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沒有誰去刻意去為了表現傷痕而傷痕。我們搞傷痕美術時,也根本沒有什么刻意的行為,而《連環畫報》向我們約稿,我們也認為符合我們的身份,并且我們自己親歷了這段歷史,所以才畫的。至于美術乃至文化界怎么去評價和認識,那是后來的事情。當然,傷痕美術之所以給當時的美術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那是因為當時我們沒有嚴格按照毛主席的文藝政策路線,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畫,所以,顯得很自然。

激情幼稚

因為當時我們都是二十多歲的青年,青年的朝氣、活力都擺在那里的,所以,并不覺得那段經歷很苦。只是返城后再回過頭來看那段歷史時,才發覺自己原來經歷的是一場噩夢,但很多東西都已找不回來了。

我一般不太愿意談這段歷史,在創作上,其實那個時候是很幼稚的。在此之前,受到美術教育也不是很正規,直到后來我進學校到老師至今,我反而是認為顯得更成熟一點,離藝術更近一點。7879年雖然影響很大,可影響并不意味著就是我藝術的高峰期,我是比較客觀的看這個問題。不過,現在與那時無法比擬的是,雖然當時技術上很幼稚,但創作的態度卻很真誠。

獎項

1979年 第五屆全國美展 金獎

《舍得一身剮》

1980年 全國第二屆連環畫評獎作品展 金獎

1981年 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 銀獎

1984年 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銅獎

1989年 首屆中國油畫精品大賽 銀獎

1991年 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 銅獎

1994年 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銀獎

2003年 中國第三屆油畫大展 優秀獎

展事

1990年 中國畫家六人展

1996年 赴歐洲諸國考察并在法國巴黎研修及舉辦個展

1997孫中山與華僑美展

1997年 中國油畫學會肖像畫大展

1997年 慶祝香港回歸全國美展

“能觸動民族記憶的東西,永遠都是有生命力的”

歷史無法假設。誰也不知道如果這套《張志新》能繼《傷痕》和《楓》之后面世,在那段歷史上將會留下怎樣的一筆?回想起來,當知道不能發表的時候,李斌說“好像也沒覺得怎么樣?!币灾劣谠鞫妓徒o了沈嘉蔚保存。對于他們來說,想表達的東西已經都在畫里了,郁積在胸口的那口氣,也就算吐了出去。連環畫對于他們來講,原本就不是本職工作。在《張志新》之后,他們三人的連環畫創作組合也就解散了,此后三位作者各自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作為這套作品20多年的保存者,沈嘉蔚一直堅信“能觸動民族記憶的東西,永遠都是有生命力的?!彼f,當時把這14幅畫用紙包好,放進箱子里的時候,“我就相信這套東西總有一天能見天日。”對作者李斌來說,連環畫《張志新》的命運,給他最大的觸動是:畫出來是最重要的。藝術家的生命很快消失,但作品會留下。他說:“26年前不能發表,今天就能。如果當時我們沒有畫,今天就什么也沒有。有的事需要先做出來,再考慮其他?!?/span>

中國美術館已收藏這套《張志新》連環畫。